CN | EN
搜索

新闻中心

【经济观察报】新十条后四十八小时

发布时间:2022-12-09 阅读量:1603 来源:经济观察报 报道组

新闻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1739679268971500&wfr=spider&for=pc

 

北京后海,12月7日,酒吧店主李松(化名)动手拆掉了店门口的门磁,准备第二天的营业。数天前,李松核酸检测“十混一”出现阳性,按规定需要居家隔离一天,隔离期早就过去了,但工作人员好像把他忘了。

 

店中数日,店外世界光景却陡然一变。

 

同日十三点半,“新十条”发布,核酸检测、隔离方式、风险区划分等措施在11月11日的“二十条”之上进一步优化。多地迅速根据“新十条”调整了区域内的防控政策。

 

防控主题新闻发布会“告一段落”,转向社会生活常态化发布会;国铁集团也随即发文,购票、乘车及进出站停止查验48小时核酸证明和健康码。次日,上海迪士尼乐园重新开放,清洁工开始清理郑州地铁2号线花园路进站口印有二维码的标示。

 

常态核酸、48小时、封控、密接,这些在过去一年甚至三年逼近每个人生活的词语,在完成最后一轮冲刺后,开始如潮水般退出人们的生活,同时,人们也开始适应崭新的生活节奏。

 

重庆的社区工作人员发现居民的口罩带得更紧了;石家庄石药大药房四类药品(退烧、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类药品)销量从11月至今增长了6倍;江苏货运公司负责人高朋发现,尽管政府不再对核酸检测做出要求,但部分工厂由于员工密集,依然需要货运司机提供核酸检测证明。

 

医疗机构开始全力运转起来,以迎接新冠患者高峰期。余昌平所在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已经出现个别保洁员、陪护人员感染病例,余昌平做好了准备,他说,“以后会慢慢多起来,成为一种常态”。

 

余昌平参与过2020年武汉第一波疫情防控,也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新冠病毒防治专家组成员中首例感染者,感染后他居家自愈期间,曾用视频记录自己病症的全过程,并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在彼时的武汉,为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了慰藉和鼓舞。

 

2019年12月,武汉出现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2020年第1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三日后,武汉封城,人们开始进入这场与病毒持续三年的拉扯之中。

 

如今,这场漫长地拉扯终于走到了一个关口。

 

确定

 

大岳咨询董事长金永祥在不久前在位于北京的办公室中特意组织了一次视频分享会,内容是科普感染了新冠病毒对个人的身体影响,以此来降低公司员工对新冠肺炎的陌生感。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基于疫情等相关的情况,这家主要为地方政府提供项目服务咨询的公司不停地更新最坏的打算,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发生现金断流的情况,更艰难的是,金永祥无法判断这种情况还要持续多久。

 

现在,他开始感受到了某种确定性,并乐观地预计,春节后市场就会恢复。

 

随着“二十条”、“新十条”对防疫政策的逐步优化,人们开始察觉到一些确定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预期。

 

12月4日,一支由浙江省商务厅等省级部门相关负责人及企业代表组成的队伍驱车前往浦东机场,开启为期6天的德国、法国之行,这次欧洲行是浙江省“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首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由省级商务部门带队出国的第一团;五日后凌晨,苏州赴欧包机搭载200多人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起飞,赴法国开展经贸洽谈招商引资;同日,深圳全球招商大会召开。

 

个体户张娜动得更早。12月1日,在朋友圈看到解除静默的消息后,位于河北任丘市的张娜决定出摊了。她带上口罩、手套,用三轮车载着煮麻辣烫的食材、设备,在家人的担忧下,出了家门。

 

张娜有些害怕疫情,一开始她只是埋着头地煮,鲜少与顾客交流,但随着网上关于新冠病毒的科普越来越多,她听说即使不幸“中招”阳性了也只是发烧几天,她开始放下心来。

 

张娜周边工业区逐渐复产,熙熙攘攘的人群早早买空了小三轮车上的所有食材,12月7日这天,张娜卖出了70份麻辣烫,一个两倍于此前的营业数据。她开始设想未来:定制印有品牌标识的专属餐具、加入一些饮品、进行分档、增加种类和范围、在夏天的夜市增加摊位……

 

同一日,北京后海边的李松拆掉了店门口的门磁,在近三年的时间中,李松的酒吧总有半年以上没正常营业,能营业的时候,客流量也不如疫情前,2019年酒吧重新装修了一次,百万元的装修成本至今未能收回。

 

即便如此,李松还是挺满足的,他说2019年后海有100多家酒吧,目前就只剩30多家,太多同行倒闭了,还能维持下去已经是一种幸运,“我至少还能给员工开工资,乐队几个哥们、店里一个服务员、两个调酒师、一个厨师都算有了就业,每个月都有几千块钱收入,这是我最大的成就,我的坚持是有价值的”。

 

目前,李松顾客群里,一些感染新冠的顾客会把症状写出来发进群中,“大家看在眼里,也就比较放心了”。

 

观望

 

12月8日下午,北京五环外的商场空空荡荡,一些店面仍处在暂停营业的状态,尽管进入商场和电影院均可以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但观影人数如预想般的,并没有明显提升。

 

防控措施调整优化后,观望、犹豫、担忧仍然是这个过渡期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

 

多家影院人员和餐饮公司拒绝了此次的采访,他们要处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比如员工感染带来的岗位人数短缺,“正在混乱期”,一位餐饮业人士说。

 

当大家意识到“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时,压力迎面走向每个人。

 

重庆一位社区工作者观察到了这样的情况,在防控措施优化后,居民个人的防范反而增强了许多,在11月重庆这一轮疫情前,很多人出门已经不带口罩了,但现在基本都戴着。

 

从11月14日,石家庄短暂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开始,石药大药房四类药、抗原、口罩的销量剧增,11月初到现在,整个四类药销量大概增长了六倍。

 

石药大药房总经理田磊每天奔波于找药、送药之间,给药店的送药频次从三天一次变为目前的每天一次,有时凌晨一点还等在仓库门口,准备给药店加急配送。

 

他需要精密地计算库存量,备少了,怕不够卖,备多了,怕需求突然降下来,货就积压了。他们的计算逻辑是,先取近三天的销售量为一个尺度,再取近一个月的销售量,最后得出一个日均销售量,备上60天以上的量。这样一来,现在要备的货至少是以前的六倍。“我认为人们对四类药的需求还没到高峰值,短期内不太会出现积压”,田磊说。

 

对于个人的药物储备,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学科带头人周新给出了几个原则建议:没有基础疾病的人,没有必要备特别多药;有基础疾病的人,准备常用药,也不用备太多,备2-3个月的药就够了;有慢性气道疾病的人,咳嗽化痰的药要有所准备,包括桉柠蒎在内的这类药物可以增加排痰;制氧机、呼吸机,如果原来不用的,不需要准备。

 

备战

 

周新所在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近段时间的准备是,发热病人要走发热门诊通道,查核酸、两小时出报告,报告阴性才能进入。如果核酸阳性,病人就要转到定点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针对住院病人,医院设置了缓冲病房,也设置了缓冲的ICU病房。假设病人来自高风险地区,就先在缓冲的ICU里治疗,即便病人是阳性,也不会造成大面积的爆发流行。周新称,上海的医疗机构都是这样处理的。“经过三年新冠肺炎疫情,医院遇到突发传染病的诊断流程、治疗流程也基本建立了。”周新说。

 

政策端也在推动。12月7日,为指导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各医疗机构门诊区域要划分出核酸阳性诊疗区和核酸阴性诊疗区,分别接诊相应患者。

 

12月9日,政策再进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之前新冠阳性是去定点医院,接下来所有医疗机构都要接诊阳性患者,不得以核酸结果来区分是否接诊,患者不用担心医院不接诊。

 

三年疫情中,中国医疗系统经历了持续、高强度的考验,特别是武汉、上海等曾出现过疫情高峰状态的城市,如今,凭借此前积累下来的经验,他们正在全力准备,迎接接下来的关键一仗。

 

12月7日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医生余昌平专门写了一条微博,科普感染奥密克戎的表现,什么样的症状需要看病,什么时候自己吃药就好了。

 

余昌平说,接下来几个月,社会面感染规模有多大,对医院冲击怎么样,怎么应对?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余昌平建议,政府部门需要未雨绸缪,要提前规划。比如说增加发热门诊,现在公立大医院发热门诊可能就一两个科室的几个医生在支持,以后需要扩大门诊区域、增加医护人员。随着病例增加,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也要有所增加,重症监护室也需要加强建设。

 

武汉是第一座迎战新冠肺炎疫情的城市。这三年间,余昌平没回过老家,跨市跨省的活动也基本都取消了。“放开后,医疗机构成为压力最大的地方。”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说。

 

张强医生集团是中国首家医生集团,拥有亚洲最大连锁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心。在过去三年中,疫情对这家医生集团的运营带来了很大影响,每年现金流损失超过千万,因为部分地方的“一刀切”政策,一些地方的诊所迟迟无法正常运营,今年10月,张强正式关闭了杭州的诊所。

 

为应对疫情影响,张强也在不断寻求创新的模式。2020年疫情刚开始时,张强医生集团就推出了空中门诊,一直延续到今天。

 

三年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

 

此前,在余昌平的科室,冬季流感患者特别多,病房床位需要排队,加床后都很难排上。三年来,人们都戴着口罩,感冒、慢阻肺、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都降低了,患者数量也减少了很多。

 

重逢

 

北京时间12月7日下午,美国西雅图的夜晚时分,一则国内疫情管控政策优化的信息出现在婧婧所在的一个华人群,群内的消息瞬间“炸”了,“可以回家了”,婧婧说。大家纷纷开始搜索机票。当晚,婧婧就有朋友在朋友圈晒出了一张回国的机票订单,并附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疫情爆发之后三年,一些海外人员因为隔离时间、机票价格等种种原因,在回国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婧婧已经算是其中“幸运儿”了,她曾在疫情爆发之初的2020年春节回过老家南昌,但彼时正值国内疫情爆发时期,与亲友短暂地团聚了不到一周的时间。

 

和婧婧一样,“新十条”发布后,日本留学生吕震立刻查了春节回哈尔滨的机票,单程降到4900元,是疫情三年以来最便宜的一次。此前疫情中期最高达到过14000元。这次国内管控整体放松,也让他卸下对隔离时间的防备。今年2月,吕震因家里有急事,不得不回家,但一落地就是隔离35天。疫情前两年,怕隔离耽误时间,吕震从未回过国。

 

此次“新十条”暂未涉及入境人员管理,但此前的“二十条”已经将针对入境人员的防疫政策从“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在12月7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发言人米锋还表示:“对于入境人员管理等外防输入的措施,将依法依规逐步推进、加快推进,进一步优化完善。”

 

恢复的航班,载着归家人的急迫,也开始缓缓的在航道滑行。“明天开始,航班陆续增加,召集所属保障人员做好准备。”12月8日上午10点,国内大型航空公司西北分公司空乘张峰在工作群里收到通知。

 

当日下午2点,张峰工作群里再次收到通知:“明天开始,航班大规模恢复,请涉及工作人员做好准备工作。”

 

新十条发布后,12月8日、12月9日,张峰所在航空公司西北分公司航班数量立刻上升至4、6班次。而在12月初,航班数量仅维持1至2个航班。

 

航班数量的陆续增加意味着张峰及同事们即将再次迎来繁忙的工作。这一刻他们等待了三年。而在此之前,回顾整个2022年前11个月,航班数量的锐减,从疫情前每天近20个航班锐减至每天仅两个航班左右,航班数量锐减超90%。

 

2022年前11个月,张峰的航班飞行时间锐减超90%。12月8日,张峰打开公司后台飞行时间记录,6天、8天、5天、1天、1天,分别为张峰7至11月飞行的天数。张峰的工资收入主要与飞行时长挂钩,飞行时长的锐减也导致他的工资发生骤降。2022年下半年,他基本只拿了基本工资。

 

愿望

 

在日本的时候,吕震已学会与病毒“共存”。“都是自我隔离。如果觉得不行了再叫救护车,但去三天就得出来,有个朋友当时觉得自己还有点不舒服,但医生说你已经好了,不能在这里呆了”。

 

吕震对国内的疫情防控很有信心,他决定政策逐步完善、情况平稳后,回国安定下来。

 

有太多的愿望、相逢和尝试在三年间被耽搁了下来,也有太多不得已的改变在三年间发生,如今,那些被中断、被扑灭的又重新开始蔓延、点燃。

 

婧婧计划明年上半年回国,她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在自己房间的床上躺一躺,在椅子上读读小说,那是一个近3年几乎少有人进入的房间,但也是自己曾经20多年的岁月里最喜欢一个人独处的地方。“只有那里能让我有家的感觉,有心安的感觉”。

 

李松相信酒吧的生意会逐渐好起来。年轻人工作压力大,他们喜欢在李松这里这感受到自由和放松。平时,李松会和乐队在台上边唱歌边聊天,客人高兴了也上台唱两首。

 

李松三年没带家人旅游了,疫情前,一家人还常去东南亚玩玩。这次李松打算先在国内转转,到处逛逛,尝尝各地的好吃的。

 

12月8日,尽管直到晚上9点,张娜还没有洗完当日的餐具,但沉浸在未来畅想中的她忘记了疲惫。晚上入睡前,张娜在网上下单了一套专业的直播设备,计划在出摊的时候进行直播。

 

“或许2023年不会再这样艰难了”,张娜在结束采访时对记者表示。